文/叶秋臣
影评还没写完,《蛟龙行动》就官宣撤档了,突然间还真有点措手不及。
但作为首次在映期间买票看完全片的一个普通观众,我就借这个撤档的热度简单聊聊。
先讲讲叶秋臣当时那一场的观众情况,除了我之外全是年纪稍大的长辈,男性居多。开场后又跑进来两个小姑娘,大概率是王俊凯的粉丝,因为在曹弘浪这个角色亮相时发出了明显的期待声音。除了我和这两个小姑娘,现场没有40岁以下的观众了。
长辈们看得很认真,两个小姑娘在过程中手机屏幕亮了很多次,由于就坐在我正前面,所以很显眼。
整个厅的观影人数很少,座位大概有四分之三都没人。
起初还以为男性观众应该喜欢看,毕竟里面的剧情有点游戏视角的感觉,但实际情况是买票的年轻男观众很少。不过看完后,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为什么真人CS那么火。但游戏里的花花可比这部电影要多多了,可能就是普遍不买账的原因吧。
《蛟龙行动》是一部不怕被剧透的电影,因为关键的不是剧情,而是画面效果。比如我和你说里面有个大潜艇,和其他国家的潜艇打了一架,其实本质上也没什么意义,因为就算不剧透你也大概能猜到这个过程,所以此类电影的体验感要远远大于故事性。
即便如此,我还是要循例提示一下。
以下有剧透,介意请慎入。
《蛟龙行动》属于博纳出品的类型片,自从《长津湖》《红海行动》和《湄公河行动》等作品收获较高的票房后,他们就开始循着相同的模式想要以此重新复制辉煌。
最开始,《蛟龙行动》的前缀就是《红海行动2》,表明其续集的身份,片子开头也有一段关联的剧情帮助观众回忆。
两部电影中的一些角色也是重叠的,比如杜江饰演的徐宏,以及蒋璐霞饰演的佟莉,还有王彦霖饰演的罗星。
张涵予虽然都有参与,但饰演的是不同的两个角色。
感觉现在的演员都在找赛道,找准了一时半会儿都不撒手。
例如杜江和李晨等等,就像肖央在找孩子的赛道那样无敌,选角色的类型越来越固定了,简直就像焊牢了似的。
张涵予的声音已经夸过好多次,特别对我胃口的磁性类型,但这次在电影里他演的角色有个致命槽点,略尴尬。上次在《中国机长》里是开飞机,这次则是指挥潜艇,赛道也有点走向固定的意思。
黄轩这次演得偏狠劲儿多一些,与他的舒适区不符,所以观感差异性挺大的。
韩东君好帅,可惜在电影里往往只是一个小配角的存在,不像在电视剧《装腔启示录》中饰演男主那么耀眼,希望娱乐圈多一些这种力量型的男演员,别都是瘦瘦弱弱的。
于适在这个春节档上了两部电影,本以为能成为最大赢家,可没想到加起来的票房还没有《唐探1900》高,和《哪吒2》那种百亿现象级的就更不用比了。
论身材和肌肉其实没得挑,于适扛起黄轩跑起来的力量感都很好。但演员本身的其他情况就不多谈了,只说一个点,即他在首映活动上讲的“我只要公平,公平”这句话,其实也是电影里的台词。
结局前安排他神志不清捅了黄轩角色的设定看起来没那么顺畅自然,有种强行安排该情节对应当时父亲那一刀的味道,于主线的助益不大,稍显刻意了。这次春节档两部电影里于适的角色脑子都不太灵光,也是很不巧。
片头就提示了所有观众,本片带有艺术创作成分,纯属虚构。所以看到时间点“未来,某天”这样模糊的表达时,我没有意外。
这部电影最初想要拍出来的效果应该是专业性加想象力,由于涉及题材比较敏感,不可能做到“全真”,就只能是“半真半假”,只要不是特别“假”,预设观众就可以接受。
但我感觉专业词汇有点过多,所以观影兴趣门槛就有点偏高,如果术语听不懂,就只能看个热闹而已,干就得了。
我就属于外行看热闹的类型,从看热闹的层面给大家讲讲自己的观影感受。
前奏略长,基本没有太多的主线剧情,全片都是纯干,充满了“突突突”,噼里啪啦一顿炸。
重点也不是一闪而过的那些名字,而是打斗的大场面。
小时候玩红警最爱用火箭飞行兵,没想到《蛟龙行动》竟然给拍出来了,从视效来看相似度极高。鱼雷互拼的时候,我也想起了自己在电脑屏幕上建起来的船坞。片中还有句台词刚好可以与这个场面相对应,就是“你在打游戏啊”。这个片里红警感特别强,尤其是背景音是英语女声时。
机械狗的战力,就像曾经幻想的样子,不费一兵一卒就能锁定目标直接攻击,也是蛟龙小队的劲敌。
蛟龙小队的攻击力很厉害,还记得小时候看港片总听到海军陆战队这样的称号,似乎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,果然没有两把刷子根本就活不下来。电影里近身的打斗场面不少,在干掉机械狗之后就依靠人与人的PK了,有个斧子劈头的镜头拍得蛮狠。
海战确实是另外一番模样,水底的一切行动都是未知且不可预测的情况,敌友难辨。由于看不到外界的情况,必须依靠感官、数据以及经验性的猜测,更相信声音的判断。
窒息的氛围挺强的,当蛟龙去潜艇里救人的时候,有了一种当初我看《泰坦尼克号》时的压迫感,仿佛有股力量把自己狠狠压在座位上似的。
和此前看过的陆战片完全不同,在潜艇里对声音的要求很严苛,因为基本都是“听音辨位”。
王俊凯饰演的曹弘浪就是干这个活儿的,戴着耳机听声音的时候,让我想起了《暗算》里的阿炳,是个依赖天赋的工种。
他们能听到海底潜艇解体的声音,但抗压能力也必须强,在关键的极限时刻下顶得住才行。
王俊凯那句“别催”,是我观影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剧情。
那个情绪,我突然想起了很多人,很多职场里的人。
当然,这和电影无关。
在《蛟龙行动》里,最终我们成功干掉外国人的恒星计划,摧毁太阳和月亮基地,除了依靠自身实力获胜之外,还得益于国外团队的内讧。不过这里面基本没什么特别考验人心的部分,也没有尔虞我诈的相互猜忌,背叛与合作的底色都比较简单,不费脑子“干他们”就完了。
最后的剧情,是黄轩他们凑一起吃饺子,和小品的结局差不多,皆大欢喜的团团圆圆,主打一个完满。
放小品里也就罢了,放电影里还真不太适应。
彩蛋+字幕总结起来,就是“我想打篮球”,所以他们就打了。
看完全片后,我其实是比较无感的。
相比那些强力吐槽而言,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是平庸,客观来讲有亮点(场面大)也有缺点(逻辑差),但都没什么特别出彩的东西,即便是《封神2》里殷郊法相的黑出圈也没有。
豆瓣6.3分,勉强及格。
叙事上略微有点乱,好多情节像是拼的。
虽然故事看懂没问题,但感觉里面的很多思维模式和办事方法经不起仔细推敲,有点早期AI写剧本的既视感,文戏真的挺弱。
海战的情况下,我觉得决策者是最关键的,因为一个选择就能改变事件全部的走向,甚至是观影者的情绪。
一旦这个决策不合理,那么电影看起来也就没那么合理了。
像是遇到危机就先煽情的安排,尽量不要让决策者来做,会很突兀的。
看网上的新闻说,片方将制作一个特别版,择期再战。
如果真的如此,那么可以考虑把张涵予吹口琴那段彻底删掉,直接让大家重整士气的话,效果会更好。
《蛟龙行动》里虽然极致的危险时刻较多,但最终牺牲的只有老丁和佟莉,佟莉离开那段还Call Back了《红海行动》,也属于一个联动设计吧。只是此前基本没露脸过,露脸就是为了牺牲而存在,有点为佟莉感到不值。博纳若是还有下一部,肯定也还会有下一部,可以考虑别去添加强行牺牲的煽情环节,观众们对此已经有些麻木了。
如果电影真的可以在首次上映后听从观众的意见进行修改,将修改版再重新上映的话,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电影模式吧。
虽然成本挺大的,并不提倡。
最好的情况,还是把作品磨到极致再来,观众才会真的买账。
从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的火爆来看,观众对好电影是愿意掏钱的。
相比于制作投入来讲,《蛟龙行动》目前肯定是极度赔钱的,所以才想撤档,选个竞争对手没那么强的时候再来。
但最首要的前提,应该是自己的东西够硬,才能把市场的选择权交给观众。
时也,势也,运也。